【报道】“咸宁行”系列(二) 因地制宜,小型药材基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发布者:宋昀宜发布时间:2018-07-17浏览次数:144

(通讯员 方媛)感受着从乡野间传来的阵阵微风,早晨8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暑期“咸宁行”实践团队迎来了实践的第二天。今天上午实践团队的调研目标是从政府层面了解“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帮扶政策和发展情况,下午去房村实地调研当地中医药基地发展情况。

上午八点半,实践团队踏入麦市镇政府大楼。梅书记在办公室热情接待了我们。谈起麦市镇当地的脱贫情况和“公司+基地+贫困户”中医药材产业发展模式,梅书记旁征博引,向我们解释了许多有关精准扶贫的宏观政策。梅书记强调:麦市镇是山地丘陵地形,田地比较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现小规模中药材种植。加上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生长条件,所以因地制宜的最好办法是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另外,提及目前麦市镇药材基地面临的问题,梅书记指出:“自然灾害是最大的潜在问题。”一旦自然灾害来临,不仅农民颗粒无收,公司也面临信用危急和道德风险。

和梅书记的访谈结束后麦市镇胡镇长继续为大家解答疑惑,胡镇长指出:麦市镇的几大主要中医药材产业是菊花产业、勾藤产业、白芨产业,这些产业都是实行’四提供一回收’模式。如果只是单纯种植,我们盈利很少,所以目前我们的发展方向是深加工。接着,胡镇长以河段村的菊花产业为例,从菊花产业的市场预测到中期种植到终端销售,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团队成员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访谈结束后,胡镇长带领团队到扶贫办公室查阅近两年麦市镇扶贫材料。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翻阅了有关基地扶贫的重要文献,并提供给我们具体的扶贫各项指标和数据以便我们研究参考。

    下午,顶着炎炎烈日,团队到达了九房村。据胡镇长介绍,九房村是麦市镇中药材“公司+基地+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发展较好的地方。九房村村支书热情接待,并特意准备了当地特色的花椒和茶叶供我们品尝。随后,团队成员向村支书了解当地中药材基地的发展情况。村支书指出,九房村种植白芨、冬枣,冬枣的种子是从山东运过来的,公司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过来培训,插播的时候就过来传授插播技术,育苗的时候就过来培训育苗。我们乡有专门的冬枣深加工企业,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

      在何主任的热情邀请下,实践团队进入了九房村中医药种植基地参观学习。

参观完白芨基地,实践队员开始在九房村发放扶贫调查的问卷,了解当地村民实际脱贫情况。

晚上,实践团队成员整理并总结相关信息,并综合实践第一天的信息,从政府和农民两个维度,发现了麦市镇中药材“公司+基地+贫困户”精准扶贫发展规模小、发展时间短、脱贫质量还不高等问题,并且没有相关解决措施。实践团队决定明天深入咸宁市中医药材种植模范基地所在地大坪乡实地调研,并探索出有利于“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的建议,助力麦市镇中医药材种植基地扶贫发展!